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

金門之旅 II


行程中,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別讓大馬媒體團體驗戶外單車行。在綠營盎然的草原,一人一輛鐵馬,乘著風,慢慢地欣賞四周美景。最讓人驚訝的還是,這裡的自行車都是免費出租的!

金門應全球暖化議題,配合台灣政府節能減碳政策,推動結合了戰役文化、聚落、生態特色的自行車旅遊,讓遊客在旅途中多了一項有意義的戶外活動。

冷冷的三月天,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,駛入傳統聚落,看看居民樸素的生活。途中遇上一戶人家正在「曬」麵線。聞到陣陣麵線飄香,也終見識到麵線的製作過程。麵線可是金門特產之一呢!

穿過聚落,我們來到了一大片的小麥田。置身郊外,涼風拂面,大夥兒都暫時放下採訪工作,被大自然之美深深吸引。

自行車隊接著來到古寧頭播音站。這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內戰時,兩岸喊話的「器材」——48個大型喇叭,組成一座大牆。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黃子娟笑說:「心理戰,是戰爭重要的一環!」所以,不難理解為何兩岸當時必須依靠播音站不斷喊話。

最後一個景點是滿目瘡痍的北山古洋樓。中西合璧的建築物曾是中國共產黨軍隊的指揮所。後來,被國民黨軍人反擊,雙方在此展開激烈炮火。如今,戰火已停息,兩岸趨向和平,但牆上一個個砲彈留下的痕跡,讓人為當年那場戰爭以及帶來的傷痛感到無限唏噓。

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到了單車停放處,短短的行程卻讓大夥兒看到金門文化、特產、自然和戰役歷史,留下深刻印象。




這就是“曬”麵線。

好喜歡這裡的自行車道!

彈痕累累的北山洋樓。

冷冷的冬天,騎著鐵馬,在小麥田上「奔馳」,別有一番風味。

喜歡田野單車行。

48個大型喇叭,組成一座大牆,這就是國共內戰時期兩岸喊話的播音站。

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

金門之旅 I



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,大馬媒體團隨同雪蘭莪金門會館走一趟金門之旅。未到金門前,筆者就常在想,金門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?因多年砲戰而處處滿目瘡痍?還是落後小島?不,原來,這是一座充滿文化底蘊、歷史古蹟的島嶼,值得你用心感受、用耳聆聽、用眼觀察。

漫步在金門大街,見到的幾乎是小孩和老人。這裡的就業機會低,多年來,很多年輕人到台灣本島升學後,就留在當地工作。但,也因人口不多、工業不發達,這小島額外寧靜、充滿綠意,非常適合都市人暫時拋開高壓工作,來這裡「慢活」。

金門島上有許多閩南傳統建築,稱古厝。由於當地人不斷外移,很多古厝已無人居住。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存古厝,鼓勵其主人轉交該處管理,並將它改裝成民宿公開招標,讓更多旅人有機會體會古厝之美。

這一趟,我們住的是「慢漫民宿」。民宿主人楊婉苓希望客人在金門放慢腳步、體驗生活,故取名「慢漫」。民宿中央是一個公共空間,陌生住客能敞開胸懷、盡情聊天,主人還在這裡準備甜品、茶點、書籍、音樂,十足像自己家,倍感溫馨。

楊婉苓畢業自英國,也走過很多國家,最喜歡的還是故鄉金門。民宿在她改裝下,融入了西方元素,亦中亦西,獨具特色。傳統閩南建築裡,偶爾還傳出西方古典樂,有種說不出的微妙與和諧。

金門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小島。大早,打開傳統古厝的大門,深深吸一口氣,享受久違的清新空氣。走在聚落,看到阿嬤已勤快地幹活,洗衣、種菜、做飯…呈現出最原始的古早味。筆者和阿嬤打招呼,用最不標準的金門話問好,她真誠笑容讓冷冷早晨添加了幾分溫暖。這就是小島溫情!

金門人口外移是幾十年來不變的歷史。19世紀中葉,這裡就有大批青壯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。如今有大批金門鄉親遍布海外,包括大馬。這些僑民出外賺錢,為光宗耀祖,就在家鄉建立西式洋樓。因此,金門的另一番特色,就是處處見到中西合璧的建築。金門第一棟洋樓在歐厝聚落,正是柔佛笨珍金門人歐陽忠遠匯款蓋建的。

坐落在水頭的金水小學則是印尼僑民蓋建的。其回字型的建築物上出現西方天使的雕塑,顯示處當年僑民出洋後,在異鄉受到西方文化強烈影響。

如今,小學已不復存在,建築內展示華僑移民的歷史,還有移民小故事,讓旅人更深刻體會金門人出洋史。其實,光聽「金水國小」這名,筆者還以為是個學府,原來它「內有乾坤」。

金門國家管理處希望保存建築原貌,再加入歷史元素。這概念也廣泛運用在很多歷史建築上。所以,踩在這些歷史古蹟上,旅人更能深深地感受這小島經歷的歷史,包括古寧頭大戰、823砲戰、金門人下南洋等等。每一棟建築、每一寸土地,都像在訴說一段歷史故事,是金門最動人之處。

民宿中央有個露天的公共空間,早上供客人用早餐,晚上住客也能在這裡暢談、看書、聽音與,和大自然和為一體。

金門珠山聚落裡,傳統紅瓦片的閩南建築如今還被完整地保留,部分也改裝成民宿,讓遊客體會古厝之美。

金門處處有海外金門僑鄉匯款建立的仿巴洛克式洋樓建築,和傳統閩南建築形成強烈對比。

印尼華僑匯款建立的金水國小已經不再是學府,反而是向遊客呈現華僑歷史的展示館。

金門四面環海,海風大。「風獅爺」成了金門人擋風的守護神。

大馬媒體團離開前在慢漫民宿前留影,有人笑稱像古代大家庭合照。


P/S: 報導刊登在24/3/2011(星期四)《東方日報》副刊的L10和L11。

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

金門旅遊稿

有這麼一個小島,歷經幾十年砲戰的摧殘,因地貧人稠,居民不斷往外移。這裡有古色古香的傳統閩南古厝,同時也有西方仿巴洛克式建築,中西合璧成了當地特有景觀。來到這恬靜的小島,能讓你暫時遠離城市喧囂,然後靜靜地、慢慢地享受生活…它是台灣金門島。





金門旅遊稿終於寫完了,也刊登在今天的《東方日報》,會陸續上載上來。 ^^


PS: 終於結束所有出差的工作,恭喜自己!

2011年3月6日星期日

5/3《東方日報》的前線人言——《迴避記者採訪》

配合即將在馬公映的華僑記錄電影《落番》,筆者應巴生金門會館邀請,幾天前到台灣金門進行實地採訪。

金門這島,只有四分之一個新加坡的大小,在那裡逗留四天,卻讓筆者留下深刻印象。除了簡樸的民風、古老的建築物和優美的大自然之外,最讓人所感觸的還是,當地人對記者皆採取「不拒於門外」的態度,和我國恰好形成兩種強烈的對比。

相信不少同行都清楚,當電視台記者拿起話筒時,很多大馬人都會習慣地躲避,尤其遇到一些「敏感」課題,更是採取「明哲保身」態度,即使滿腹想法,也不願多談。筆者在柔佛峇株吧轄區實習期間,也遇過不少受訪者雖能和筆者侃侃而談,但當揭露記者身份時,受訪者臉色一變,立即「逃之夭夭」。甚至有些人下意識地認為,記者就來害你的人。

因為這樣,筆者有時碰上一些敏感話題時,也顯得額外謹慎,擔憂人民不願多談。然而,幾天在這彈丸小島上對市民進行採訪,改變了這樣的想法。這裡的人民在碰上一些看似敏感課題時,也非常樂意發表見解,並透露詳細的個人資料。(金門雖然是個小島,卻有豐富的文化底蘊,人民的教育也普遍高,能談上幾句的受訪者真不少!)

筆者尤其對四面環海的金門交通發展感興趣。老百姓不擔心胡亂發表意見可能惹禍上身,甚至兩岸關係也都一點也不避忌,讓原本擔心觸碰「敏感課題」的我們,工作意外地順利。

這時,想起剛完成的大馬橡膠業發展專題。採訪進度緩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,不少園主都不願意提供自己的姓名、照片,甚至獲知他們的回答將「見報」,就草草回答、快快掛電話。記者真那麼可怕嗎?

我國新聞環境長期處在高壓情況下,記者好像隨時會將受訪者犧牲掉,送進內安法令的「牢房」內,讓人深感擔憂。走了一趟金門,深深感受人民話語權自由的重要性。當局若要聆聽民生,就不應該對付「異見」,只接受讚揚。言論自由,就那麼簡單。

50多年了,被困在言論自由的枷鎖裡,老百姓的心早已深深地蒙上一層陰影….坐在離開金門的大船內,突然發現,金門雖然四面都被海水包圍?,但是人民的話語權卻從來沒有被捆綁,這是我多麼期望的環境啊!

2011年3月5日星期六

金門

感恩,我竟有這樣的機會,到金門去工作。6天5夜的金門遊悄悄落幕....

媽媽是金門人,所以,我也算得上是半個金門人。當年外公從金門這小島,下南洋謀生,才有了我們這些後代。這一次,我回到金門,有機會看到了外公的“老厝”,看到外公一直在思念的家鄉...這裡好山、好水、好環境,沒深入了解,真無法想像這裡曾遭遇過那麼多場戰爭。

金門雖是個小島,但卻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小島。這裡的人、環境、生態,甚至是空氣都瀰漫着一種很美、很美的感覺。

這裡沒有高樓,沒有繁雜的車聲,沒有喧鬧的城市,更沒有複雜的人心,每個人都真心對待別人、真心對待這片土地。沒想到,金門和一水相隔的廈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....

金門真適合人類生活。如果生活累了,想要放慢腳步,我會選擇去一趟金門!在這裡,我肯定能夠好好充電、好好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... 希望我有機會回來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